隨著中國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漁業逐漸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養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使發展規模化漁業經濟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3月7日光明漁業有限公司聯合江蘇福美康舉辦以“沿海地區規模化養殖場健康養殖技術”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就規?;B殖場存在的痛點及綠色生態養殖發展道路做出討論。中國科學研究院院士劉少軍、中國水產病理學專家汪開毓、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以及沿海地區規?;B殖場主要負責人等50余人參會。
大會開始,光明漁業黨支部書記、法人代表王軍對本次參會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光明漁業養殖情況。王軍指出,光明漁業一直以為長三角地區人民提供“安全、優質、健康、營養”的水產品為己任,實現了“從塘口到餐桌”全程追溯和“種、養、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近些年公司也在積極進行漁業養殖創新與突破,但同樣深受行業低迷、病害肆虐的困擾,希望可以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加強產學研聯合協作,依托各兄弟單位資源,加強交流與協作,共商共討,共同推進水產業高效、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
劉少軍院士強調,當前水產行業品類多、品種雜,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凸顯,尋求一條綠色生態養殖道路迫在眉睫。對此,劉院士創新提出“良種良養良銷”養殖方案并對新品種“合歡鯽2號”做出介紹,詳細論述了良種良養良銷的意義、水產品產量地位、魚類良種技術及遠緣雜交遺傳規律及應用等內容。劉院士指出,當前大宗淡水魚養殖往往采用高密度養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養殖風險極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采用良種良養良銷模式,培育新型養殖品種可有效打破當前瓶頸。此外各養殖單位可就養殖困惑、養殖經驗充分交流,增強養殖業與現代化技術匹配度,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提高產業生態化、集約化水平,有種有業,為國家水產行業形成示范,實現水產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針對鮰魚越冬綜合癥,中國水產病理學專家汪開毓教授指出,當前越冬綜合癥高發,越來越多的魚發生該病,死亡率極高,對行業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疾病高發原因大概有天氣溫度原因、操作機械損傷、越冬后抵抗力下降、囤塘量過高、養殖水體問題等多方面。對于鮰魚而言,除了越冬綜合癥還應特別注意斑點叉尾鮰病毒病、腸型敗血癥、傳染性套腸癥、柱形病、鏈球菌病等相關病例。針對各種病例,汪教授分別給出應對措施及防治原則,要求魚病治理做到內外同治、病健同治、抗應激與抗菌同用、中西藥連用等,為鮰魚養殖病害防治提供理論技術支持。
養殖疾病、越冬之痛一直困擾著行業人員,制約行業發展。本次交流,聽取了一場水產養殖知識盛宴,在深耕養殖痛點、難點的基礎上加強了兄弟單位的交流與探討,促進各養殖單位不斷提升養殖技術、整合養殖資源,共同擔起國家漁業示范基地的責任,為建設更加高效規范美麗的現代漁業貢獻力量。未來,光明漁業也將持續深耕養殖領域,不斷深化漁業發展質量使命擔當、責任擔當,依托沿海地區規模化養殖資源,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光明漁業養殖示范道路。
會后,所有與會人員針對養殖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并邀請專家組深入一線進行現場指導。(張雅婷)